首页 > 高考动态 > 正文

如何报考地方专项计划

2024-03-13 10:47:45 | 飞卢网

今天飞卢网小编整理了如何报考地方专项计划相关信息,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帮助到大家。

本文目录一览:

如何报考地方专项计划

怎样报考国家专项计划

怎样报考国家专项计划介绍如下:

国家专项的报名条件是符合统一高考报名条件。本人具有实施区域当地连续3年以上户籍,其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具有当地户籍。本人具有户籍所在县高中连续3年学籍并实际就读。

国家专项计划的报考条件

凡符合以下条件的考生可以报考国家专项计划:

(1)符合我省2023年高考报名条件;

(2)本人具有我省国家专项计划实施区域当地连续三年以上户籍,其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具有当地户籍;

(3)本人具有户籍所在县高中连续三年学籍并实际就读。 飞卢网

国家专项计划介绍

国家专项计划是招生学校为中央部门高校和各省(区、市)所属重点高校,定向招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以及新疆南疆四地州学生的一种扶贫计划。

国家专项计划与高校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隶属于高考三大计划。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以及新疆南疆四地州等地区。

考生可以凭借国家专项计划,有可能分数比较低,就可以进到一所比较好的大学。
考上国家专项计划的考生毕业之后无需 找工作。招生院校都是好大学,录取分数比正常录取要低;
国家专项计划增加了农村学生的学习机会,可以更加突出教育公平,可能一个对高考生不好的地方,就是增加了入学的竞争。降分录取,前提你填的那个学校,要过高考成绩过一本线。

如何报考地方专项计划

如何报考地方专项计划

如何报考地方专项计划


1地方专项计划的申请流程


1.考生登录普通高考网上报名系统后,按要求在网上填报《地方专项申报表》,截止日期为高考报名确认前;


2.考生在网上完成申报后,按规定的时间确认并打印《地方专项申报表》


3.由考生本人及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签字确认后,持相关印证材料,原则上于高考报名确认时交本人高考报名点。


2地方专项计划报名条件


报考地方专项志愿的条件报考地方专项需要满足符合统一高考报名条件并参加高考;本人及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的户籍地及居住地在实施区域的农村,且本人具有当地连续3年以上的户籍;本人具有户籍所在县(市、区)高中连续3年学籍并实际就读;高考成绩达到所在省高考普通类一段线。


地方专项计划由各省(区、市)本地所属重点高校承担,招生计划原则上不少于有关高校本科一批招生规模的3%。


由于每个地区情况特殊,所以国家教育部门规定,地方专项计划的具体实施区域、报考条件和录取办法由各省(区、市)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确定,实施区域要对本省(区、市)民族自治县实现全覆盖。

如何报考地方专项计划

河北往届生高考报名流程

河北往届生高考报名流程如下:

往届生可以直接在网上报名高考。需提前到教育局申请高考报名,学籍在哪个学校就在哪个学校报名高考。报名流程和其他人一样,先网上预报名,准备材料,现场确认,还需要根据各区县各自要求,在指定日期携带指定证件报名。

往届生高考报名流程:

1、高考报名申请:考生须携带本人户口簿、二代居民身份证毕业证书等材料的原件或复印件申请报名;

2、信息采集:高考报名点采集考生图像;

3、领取密码:考生完成高考报名申请、材料交验、现场信息采集后,可领取考生号和网上报名密码;

4、网上高考报名:考生本人凭考生号和网上报名密码自行登录该省教育考试院网进行报名;

5、校验信息:报名点审核报名考生信息,并提交高考报名数据;

6、高考报名缴费:高考报名审核通过之后,考生须网上缴纳高考报名费。一经缴费,不予退费。

往届生参加高考报名需要什么材料:

其实往届生高考报名的材料最重要的就是证件,身份证、户口本、毕业证等相关的证件。高中毕业后因个人原因未被大学录取,而选择复习再考试的学生,称为往届生或者往届生。

往届生网上报名时,在前一年的十月中旬网上填写基本信息,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到所在地招办采集照片,验证身份,还要参加体检。

往届生参加高考的其它报名方法,到时有电话通知做什么事,不必操心。

现在各省大都实行网高考上报名:先在前一年的十月中旬网上报名填写基本信息,然后再规定的时间到所在地招办采集照片,验证证件和身份。一般带学历证明,街道(社区,村)介绍信,一定要往届生本人亲自去。

如果往届生有高中毕业证或者中专毕业证的话恭喜你可以直接报名。如果往届生只有初中毕业证,首先要参加学业考试的合格考一共是13个科目,全部科目及格后给你发放同等学历证明,这样往届生就可以拿着它报名高考了。(有的省份初中毕业满三年就可以直接报名)

最后带上你的身份证,户口本,学历证明。去当地的招生办(教育局)报名就行了。

以上,就是飞卢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如何报考地方专项计划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与“如何报考地方专项计划”相关推荐
地方专项计划需要多少分才可以报考?
地方专项计划需要多少分才可以报考?

地方专项计划需要多少分才可以报考?地方专项超过500分或者500分左右才可以报地方专项。地方专项计划是指地方高校定向招收实施区域的农村学生的专项计划。一般只为省属重点大学,在国家专项批次之后。地方专项计划定向招收各省市实施区域的农村学生,招生计划一般不会少于本校一批次招生规模的3%。地方专项计划与高校专项计划、国家专项计划隶属于高考三大计划。地方专项计划由各省(区、市)本地

2024-02-27 12:58:25
高考志愿地方专项计划是什么意思
高考志愿地方专项计划是什么意思

高考志愿地方专项计划是什么意思【#高考#导语】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很多考生及家长不是特别清楚地方专项计划是什么意思。那么,高考志愿地方专项计划是什么意思呢?下面是考网分享的相关解答,欢迎阅读参考!提问:高考志愿地方专项计划是什么意思回答:地方专项计划的含义:地方专项计划是指地方高校定向招收实施区域的农村学生的专项计划。一般只为省属重点大学,在国家专项批次之后。地方专项计划由各

2023-08-30 04:34:39
地方专项计划的大学有哪些?
地方专项计划的大学有哪些?

全国大学各专业排名一览表最新关于全国大学各专业排名一览表最新如下:6月15日,高等教育专业评价机构软科正式发布“2023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排名包括787个专业,涉及93个专业类、12个专业门类。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的对象是开设学校数量不少于4所的专业,共计598个,每个专业发布的是排名位列前50%的高校,共有1076所高校的30772个专业点上榜。拓展知识:

2024-02-17 08:19:45
地方专项计划的报考条件是什么 需要提交什么材料
地方专项计划的报考条件是什么 需要提交什么材料

地方专项计划的报考条件是什么需要提交什么材料一、地方专项计划的报考条件是什么报考地方专项计划的考生须同时具备下列三项条件:(1)符合2022年统一高考报名条件;(2)本人及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户籍地在实施区域(22个县(区)和4个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盂县、黎城县、应县、绛县)的农村,本人具有当地连续3年以上户籍;(3)本人具有户籍所在县高中连续3年学籍并实际就读。二、地方专项需要提

2023-11-09 12:11:50
河北新高考专项计划如何填报志愿?填报几个学校几个专业?
河北新高考专项计划如何填报志愿?填报几个学校几个专业?

河北新高考志愿填报规则?首先,相比于第一批、第二批高考改革试点,河北省2021年新高考将实行全新的“3+1+2”模式,而不是“3+3”。这种模式较后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物理和历史成了“二选一”对象,且招生录取工作也将分为两类进行。注意:目前全国所有相关省市新高考的招生录取一般只有两种模式,即“浙江模式”和“上海模式”。其中,据悉河北省将采用——浙江模式。一、河北新高考志愿能填几个?

2024-02-17 20:51:42
山东省学生专项计划有几种形式?报考条件是什么?
山东省学生专项计划有几种形式?报考条件是什么?

山东省学生专项计划有几种形式?报考条件是什么?山东省专项计划有:高校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从2023年高考招生起,往年被专项计划录取后放弃入学资格或退学的考生,不再具有专项计划报考资格。类型报考条件备注高校专项计划报考高校专项计划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①符合山东省统一高考报名条件并参加山东省夏季高考;②本人及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户籍地在实施区域的农

2023-05-30 17:52:36
如何查询强基计划招生人数 强基计划报名号与报名人数?
如何查询强基计划招生人数 强基计划报名号与报名人数?

强基计划报名号与报名人数?强基计划报名号是报考者在报考志愿时的排序号,报名人数88万+人次。根据查询学业桥数据观察显示:强基计划报名号是由报考者的身份证号码和报考时间组成的,排序号越小,被录取的几率越大,2023年强基计划报名人数己确定,高达88万+人次,整体报名人次对比2022年上涨2万人次左右,强基计划指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复旦强基计划江苏招生人数2022年137人,2023年3

2024-03-23 14:41:25
如何查找强基计划招生人数 强基计划报名号与报名人数?
如何查找强基计划招生人数 强基计划报名号与报名人数?

2022年浙大强基计划招生人数210人。根据查询浙江大学官网信息显示,浙江大学2022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的招生计划招生人数为210人。平均每个专业,录取21人。浙江大学理工科“强基计划”录取的人数明显多于文科。浙江大学简称“浙大”,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是九校联盟(C9)、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

2024-03-23 16: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