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考动态 > 正文

强基计划36所一流大学名单(中山大学强基计划名额分配)

2024-10-21 21:32:57 | 飞卢网

办学层次:本科院校类型:综合院校性质:公办
标识代码:4144010558隶属于:教育部
飞卢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强基计划36所一流大学名单(中山大学强基计划名额分配)相关文章,一起来看一下吧。

本文目录一览:

强基计划36所一流大学名单(中山大学强基计划名额分配)

强基计划36所一流大学名单

36所强基计划大学: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国防科技大学。

强基计划培养模式

招生高校要对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制定单独人才培养方案和激励机制,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的高校,要加强对人才培养的统筹。

对通过强基计划录取学生可单独编班,配备一流的师资,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创造一流的学术环境与氛围,实行导师制、小班化等培养模式。

畅通成长发展通道,对学业优秀的学生,高校可在免试推荐研究生、直博、公派留学、奖学金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

探索建立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本科阶段培养要夯实基础学科能力素养,硕博阶段既可在本学科深造,也可探索学科交叉培养。

推进科教协同育人,鼓励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前沿科学中心、集成攻关大平台和协同创新中心等吸纳这些学生参与项目研究,探索建立结合重大科研任务进行人才培养的机制。

强化质量保障机制,建立科学化、多阶段的动态进出机制,对进入强基计划的学生进行综合考查、科学分流。建立在校生、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和人才成长数据库,根据质量监测和反馈信息不断完善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持续改进招生和培养工作。

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教育和指导,积极为关键领域输送高素质后备人才。教育部将加强对强基计划的政策支持。

以上内容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

强基计划36所一流大学名单(中山大学强基计划名额分配)

中山大学强基计划名额分配

中山大学的强基计划名额分配是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和学科建设需要而进行的,优先考虑已有基础和潜力发展的学院和学科,同时也会考虑新兴学科的发展。

首先,中山大学的强基计划名额分配是基于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学科建设需要而定的。学校设有学术委员会、学科评估委员会等机构,通过对学科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研判,来制定学校各个领域的规划和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中山大学会对强基计划的名额分配进行评估和分析,将限额的资金和名额分配到相应的学院和学科。

其次,中山大学的强基计划名额分配会优先考虑已有优秀基础和潜力发展的学院和学科。在学科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中山大学不断加强对学科建设的支持和引导,鼓励学院和学科与国际上先进领域的合作和学习,促进学科交叉和融合,提升学科实力和竞争力。因此,已有优秀基础和潜力发展的学院和学科在强基计划名额分配中会得到优先考虑,以进一步增强学校的学科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最后,中山大学的强基计划名额分配还会考虑新兴学科的发展。在学科建设与发展中,中山大学注重把握国家和社会需求,积极开拓新领域和新方向,推动新兴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中山大学会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校的优势,对新兴学科的发展进行评估和调研,及时将新兴学科的建设纳入强基计划名额分配范畴。

综上所述,这些都有助于中山大学进一步提升学科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强基计划36所一流大学名单(中山大学强基计划名额分配)飞卢网

中山大学强基计划入围名单公布

飞卢网(https://www.flxedu.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中山大学强基计划入围名单公布的相关内容。

中山大学强基计划入围名单公布具体如下:

一、中山大学强基计划入围专业

强基计划招生专业包括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生态学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历史学哲学基础医学。招生科类和高考改革省份选考科目要求如下:

注:选考科目要求以各省公布为准。

二、2022年中山大学强基计划校测入围分数线

从中山大学强基计划校测入围分数线可知:

理工:在河北省入围分数线最高,为673分;在江苏省入围分数线最低,为401分。

文史:在辽宁省入围分数线最高,为652分;在江苏省入围分数线最低,为397分。

综合改革:在海南省入围分数线最高,为764分;在上海市入围分数线最低,为554分。

其他的学校在这些的范围之间。

以上就是飞卢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强基计划36所一流大学名单(中山大学强基计划名额分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相关文章关注飞卢网:www.flxedu.com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与“强基计划36所一流大学名单(中山大学强基计划名额分配)”相关推荐
强基计划36所一流大学名单(强基计划36所一流大学名单)
强基计划36所一流大学名单(强基计划36所一流大学名单)

强基计划36所一流大学名单强基计划中,36所一流大学包括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

2024-10-13 04:55:05
36所大学的强基计划 强基计划36所一流大学名单
36所大学的强基计划 强基计划36所一流大学名单

强基计划大学名单及专业强基计划大学名单及专业如下:1.北京大学:数学类、物理学类、力学类、化学类、生物科学类、历史学类、考古学、中国语言文学类、哲学类、基础医学。2.中国人民大学: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3.清华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生物科学、信息与计算科学、数理基础科学、化学生物学、理论与应用力学、中国语言文学类、历史学类、哲学类。4.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4-10-17 02:28:07
强基计划36所大学排名 强基计划36所一流大学名单
强基计划36所大学排名 强基计划36所一流大学名单

武汉大学强基计划通过率武汉大学强基计划通过率为54%。根据武汉大学官网信息显示,武汉大学强基计划初审总人数为954人,其中通过的人数为516人,通过率在516÷954X100%,经过计算后得到的结果为54%。武汉大学强基计划是探索多维度考核评价模式,选拔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青年学生进行专门培养,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输送后备人才。强基计划36所大学排名1.北京大学2.中国人民大

2024-10-12 13:31:09
强基计划36所一流大学名单 强基计划36所大学排名
强基计划36所一流大学名单 强基计划36所大学排名

强基计划36所一流大学名单强基计划中,36所一流大学包括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

2024-10-14 20:16:00
强基计划36所大学排名(强基计划36所一流大学名单)
强基计划36所大学排名(强基计划36所一流大学名单)

强基计划36所大学排名强基计划36所大学排名如下:1、北京大学2、中国人民大学3、清华大学4、北京航空航天大学5、北京理工大学6、中国农业大学7、北京师范大学8、中央民族大学9、南开大学10、天津大学11、大连理工大学12、吉林大学13、哈尔滨工业大学14、复旦大学15、同济大学16、上海

2024-10-18 07:31:41
强基计划大学名单 强基计划36所一流大学名单
强基计划大学名单 强基计划36所一流大学名单

强基计划36所大学名单及专业1.强基计划36所参与大学名单及专业如下:北京大学招生专业:-数学类-物理学类-化学类-力学类-生物科学类-历史学类-考古学-哲学类-中国语言文学类(古文字学方向)-基础医学(八年制)北京大学将开展“博雅学堂”试点工作,充分发挥北大的学科优势和人才培养优势,推行最前沿的管理理念和更优化的培养模式,对综合素质全面或基础

2024-10-11 20:53:56
强基计划大学名单(强基计划36所一流大学名单)
强基计划大学名单(强基计划36所一流大学名单)

强基计划大学名单序号  学校名称  省市1  北京大学  北京2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3  清华大学  北京4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5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6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7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8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9  南开大学  天津10  天津大学  天津11  大连理工大学  辽宁1

2024-10-13 14:28:46
强基计划36所一流大学名单(强基计划入围名单)
强基计划36所一流大学名单(强基计划入围名单)

强基计划36所一流大学名单36所强基计划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

2024-04-28 11: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