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考动态 > 正文

历年山东高考成绩分段统计表 [转评] 上海浙江新高考改革:为何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这么大?

2024-11-05 21:54:35 | 飞卢网

最近经常有小伙伴私信询问历年山东高考成绩分段统计表 [转评] 上海浙江新高考改革:为何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这么大?相关的问题,今天,飞卢网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历年山东高考成绩分段统计表 [转评] 上海浙江新高考改革:为何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这么大?

历年山东高考成绩分段统计表

我给你
各个大学6年在山东加权录取平均分情况如下:
1、高出本一线100分以上的考生建议填报的大学2个:北京大学111 清华大学107.7

2、高出本一线90分以上的考生建议填报的大学2个:北大医学部91.3 复旦大学91

3、高出本一线80分以上的考生建议填报的大学5个:上海交通大学86.7 南京大学85 中国科技大学84 北京航天大学83 中国人民大学82.3

4、高出出本一线70分以上的考生建议填报的大学5个:浙江大学79.3 南开大学79 北京航空大学75.8 同济大学73.3 北京师范大学71.3

5、高出本一线60分以上的考生建议填报的大学6个: 中央财经大学68.3 西安交通大学68.3 北京邮电大学65.3 对外贸易大学64.3 北京理工大学63 上海财经大学62

6、高出本一线50分以上的考生建议填报的大学14个 : 天津大学59 哈尔滨工业大学58.8 北京外国语大学58.7 武汉大学58 东南大学57 北方交通大学56.5 中山大学55.8 华中科技大学54.3 中国政法大学53.3 厦门大学52 华东理工大学52 北京科技大学51.5 上海外国语大学50 首都医科大学50.3

7、高出本一线40分以上的考生建议填报的大学8个 :西北工业大学47.3 山东大学46 华东师范大学44.5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44.5 南京航天大学44 大连理工大学43 中国海洋大学40

中国医科大学42.3

8、高出本一线30分以上的考生建议填报的大学22个: 南京理工大学38.5 吉林大学38.5 华南理工大学37.8 苏州大学36.5 大连海事大学35 北京华北电力大学35 中国农业大学35 四川大学34.5 北京林业大学34.5 北京语文大学33.7 华东政法大学33.5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33 中国传媒大学32 中南大学31.5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31 西南政法大学31 南京邮电学院30 电子科技大学30

北京化工大学35 中国药科大学33 北京中医药大学32.7 大连医科大学32

9、高出本一线20分以上的考生建议填报的大学35个: 上海外贸学院29.5 西南财经大学29 重庆大学28.8 江苏大学28.5 上海理工大学28.5 东北财经大学28.3 河海大学28 天津财经大学27.7 北京中国石油大学27.5 湖南大学26 东北大学25.5 兰州大学25.5 北京工商大学25.5 东华大学25 天津外国语学院23.5 中央民族大学23 青岛大学23 暨南大学22.7 华北电力大学22.5 上海海事大学22 郑州大学21.5 西北大学20 中国石油大学20 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 哈尔滨工程大学20 上海电力学院20 西北政法大学20 首都经贸大学20 北京工业大学28.5 武汉理工大学25 北方工业大学22

哈尔滨医科大学28.3 上海中医药大学27.3 重庆医科大学22.3 广西医科大学22.3

历年山东高考成绩分段统计表 [转评] 上海浙江新高考改革:为何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这么大?

2017年高考政策有那些变化?

教育部发布《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其中新增一项规定:在2017年高校招生中,经共青团中央青年志愿者守信联合激励系统认定,获得5A级青年志愿者的,在与其他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北京高考2017年有两项政策调整:一是将本科普通批录取由三个调整为两个,取消本科三本,将本科二三批合并为本科二批。本科一批设置6个平行志愿高校,每所高校设置6个志愿专业,如录取时计划未完成征集志愿时设置5个平行志愿高校;本科二批设置10个平行志愿高校,每所高校设置6个志愿专业,如录取时计划未完成征集志愿时设置6个平行志愿高校。二是调整“少数民族”加分项目,加分考生范围为“从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在高中教育阶段转学到本市的少数民族考生”,加分分值为5分,仅适用于市属高校招生录取。

浙江:考生可填80个志愿,浙江省高校招生录取将不分批次,实行专业平行投档。录取分普通类、艺术类、体育类;普通类则分提前录取和平行录取。具体操作中,平行录取将按实考人数的一定比例分段填报志愿和投档录取。根据高考总分,分别按实考人数的20%、60%(累计)、90%(累计)分三段,第一段考生先填报志愿,随即投档录取,剩余计划重新公布,未被录取的第一段考生和第二段考生填报志愿,再投档录取,依此类推。第三段志愿填报和录取后,如仍有院校专业(类)未完成计划的,经院校申请可适当扩大比例征求志愿。专业平行志愿,考生每次可填报志愿不超过80个。投档时以符合所填报志愿的选考科目范围为前提,以一所院校的一个专业(类)作为一个志愿单位,按高考总分直接投到考生所填报的具体院校的具体专业(类)。

山东:填报志愿首次实行双重验证,2017年山东高考信息安全进一步升级,为防止考生账号泄密和志愿信息被篡改,“设定密码+手机验证密码”的双重验证模式被首次引入。考生填报的志愿信息以规定时间内最后一次填报(修改)为准。考生凭报名时自己设定的密码和手机短信验证密码上网确认其填报的志愿信息,具有法律效力,无需进行书面签字确认。2017年山东省高考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科目使用全国卷;山东省自行命制语文、数学科目的试题。自2017年起,夏季高考实施招生录取批次改革和投档录取模式改革,本科段招生除提前批次外,实行同一批次录取。

湖北:农村独生女不加分今年取消农村独生女加分项目。自2009年实施的农村独生女高考加分政策,是我省一项地方性计生奖励政策,也曾是我省唯一地方性高考加分项目。该规定为:父母和本人均为农村户口、领取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或《独生子女证》的农村独生女考生,报考湖北省属高校,可以在其高考文化成绩总分基础上增加10分投档,由学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湖北省招办提供的数据显示,仅2014年,湖北省共有15862名农村独生女享受高考加分政策,其中超过6500名考生因高考加分圆了大学梦。2016年高考,湖北农村独生女加分政策分值降低,分值从原来的10分调整为5分。2017年直接取消农村独女加分这一项目。

上海:三大变化上海市教育考试院今早发布《上海市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志愿填报与投档录取实施办法》,公开了上海2017年高考志愿填报相关的政策安排。今年的高考招录与往年相比主要有3大变化:①本科志愿以“院校专业组”为单位②本科志愿均在统一高考成绩公布后填报③本科普通批次设2次征求志愿

河北:新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①合并高考录取中的本三、本二批次。②2017年实行新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③高考科目由“3+X”改为语文、数学、外语。④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⑤取消部分地方性加分项目。⑥艺术专业录取文化要求不得低于同批次录取控制线。

高考六大改革

(一)高考取消五大加分项目

1、取消体育特长生加分项目

2、取消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加分项目

3、取消科技类竞赛加分项目

4、取消省级优秀学生加分项目

5、取消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加分项目

以上加分占历年高考加分项目的54.55%。

2017年高考政策新变化 看看你的家乡怎么改

(二)得语文者得高考,语文在12年的基础教育中、在中考和高考中第一重要。

高考改革后,外语可以多次考试,计最高分;数学难度会降低。这两科了在高考中不再是拉分科目。只有语文的广度、难度提升,因此语文会成为新的拉分科目,甚至有决定性作用。

而语文的提高需要长期积累,突击作用有限。得语文者得高考,得阅读者得语文。阅读习惯将成为学生小学入学前后第一重要的习惯,并将一直持续下去!

2017年高考政策新变化 看看你的家乡怎么改

(三)培养孩子各方面兴趣要常态化,放弃功利化导向,越早越好。

虽然以后的高考取消了文艺、科技、体育等特长生的所有加分,但兴趣依然很重要!

家长们必须要了解到:以后大学的录取将完全按照专业进行。志愿填报也与目前的方式大不相同。以已经进行教改的浙江省为例,该省学生填报志愿时,首先选报专业,再根据专业选报80所院校。预计其他省份会相继推行此政策。因此越早发现孩子的兴趣、特长所在,孩子才能越早准备,今后的出路也越平顺。

2017年高考政策新变化 看看你的家乡怎么改

(四)教改后,高中校都会“大乱”,学校的实力是关键。

现在都是理科突出的高中在高考中占据优势,但是改革后,因为最重要的学科是语文、英语、数学,语文会更凸显,因此高考改革的走向会偏“文”。高中校要在几乎所有的方面做出与改革配套的调整,是全面的改变而不是局部的,学校综合实力成为取胜关键。

2017年高考政策新变化 看看你的家乡怎么改

(五)高考不再分文理科了,各区县学校的真实差距家长做到清清楚楚地了解。

(六)综合素质评价进入高考,但不起决定性作用

教育部文件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做了以下规定: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5项。

历年山东高考成绩分段统计表 [转评] 上海浙江新高考改革:为何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这么大?

[转评] 上海浙江新高考改革:为何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这么大?

飞卢网(https://www.flxedu.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转评] 上海浙江新高考改革:为何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这么大?的相关内容。

前言:
最近想了解新高考改革,看了不少文章。以下两篇文章有助你了解改革措施及问题,辩证看待改革。

浙江和上海2017年的高考录取已结束。总体看来,虽然浙江省出现了极少数考生的“误报”志愿事件,但是,两地作为我国高考改革的首批实验省份,第一轮高考实验较为平稳收官,不论是浙江实行的分段专业平行志愿录取,还是上海实行的院校专业组志愿录取,最终投档、录取结果,都基本符合考生的期待。

从2017年9月起,北京、山东、天津、海南4个省市,将在浙江和上海之后启动新高考改革。在这个时候,分析浙江和上海高考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接下来进一步完善浙江和上海的高考改革,以及推进全国新高考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轮高考改革实验结束:理想很丰满

浙江和上海的高考改革,具体内容包括:实行3+3科目组合、文理不分科、外语科目一年多次考、将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纳入高考、对学生实行综合素质评价、取消高考奖励性质加分、逐渐取消高考录取批次,等等。

最核心的内容就是“3+3”科目改革,浙江省是3+(7选3),上海是3+(6选3)。科目改革在高考改革方案推出时,被赋予很多意义,主要就是扩大学生的选择权,具体包括:

其一,扩大学生科目选择权。
6选3有20种组合,7选3有35种组合,不像以前3+文科综合或者理科综合只有2选1,可以鼓励学生按照学科兴趣来选择科目。

其二,扩大学生课程选择权。
以前学生都被安排在一个固定的班里学习,现在则实行选课走班,学校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课程学习选择空间,不能说是国外中学那样的完全学分制,但可以说新高考之后,很多高中都开始实行走班制。

其三,扩大学生考试选择权。
根据新高考改革方案,外语科目考两次,选择最好一次计入高考成绩,全国各省今后都一样,因此学生的考试选择权扩大了。浙江省更进一步,7选3的选考3门也可以考两次,因此浙江有4门科目考两次,改革的复杂程度和难度程度比上海也因此大很多。

其四,扩大学校对学生的选择权。
新高考不仅有“3+3”科目改革,还有要求取消录取批次的改革。今年浙江省把所有录取批次都取消,所有学生可以同时填报本科和高职志愿(在浙江今年高考录取中出现的学生志愿填报失误的“乌龙”事件与此有密切关系,当然,这不是取消批次改革的问题,而是说改革还存在其他需要解决的问题。)

上海在2016年时,就取消了一本、二本录取批次的区别。取消录取批次,非常重要的价值是可以扩大学生的选择权,学生可以不再按照批次、按照“身份”来选择学校,而要关注学校本身的办学质量和办学特色。

其五,扩大学生专业选择权。
实行新高考改革之后,浙江和上海两地的高考志愿填报、录取发生了改变:上海实行院校专业组平行志愿录取,学生可以填报24个院校专业组,每个专业组可以填报4个专业,总共可以填96个专业;浙江省实行分三段填报志愿,每一段所在学生可以填报80个专业平行志愿。

现实很骨感:不可忽视的功利倾向

改革的重要出发点和目标是扩大学生的选择权,但是,从实践情况看,扩大学生选择权的改革存在被功利对待的情况。

客观而言,在有的地方、学校,学生的权利是落地了。但是, 由于制度设计本身存在的不完善之处,以及学校、学生、社会以功利的态度来应对这一轮改革,因此,有的地方反而出现更加严重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 部分学校以功利的态度对待新高考。

学生自由选科变味“套餐制”
6选3有20种组合,7选3有35种组合,这是理论上的组合,理论上可以扩大学生的科目选择权。但是,调研显示,大多数学校能够提供7到8个组合给学生选择已经非常不错了。

学校认为,如果要给学生提供这么多的科目组合选择,意味着必须开设更多的课程,也就需要更多的师资,可学校师资不够!来自上海浦东新区的研究显示,要落实新高考改革方案,教师要增加30%,使师生比达到1:8左右。如果实行大规模的走班制,则需要有更高难度的学校管理,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能力。最重要的是,不管怎样选,学校必须关注学生最终的高考成绩,给了学生20种组合选择,如果最后高考成绩不理想,家长不满意、学生不满意。

综合各种情况,有的学校就采取“套餐制”,结合学校师资情况,给学生设置几个科目组合套餐,供学生选择。不可否认,套餐制相对于以前也有进步,但距离实现学生充分的科目选择,还有很大的距离。

浙江省有4门科目考生可以考两次,高二就有两次选考机会,结果导致有部分高中在高一时,同时进行8门选考科目的学习。这样做的意图很明白,就是争取让学生高二完成3门选考考试,之后就只学语数外。

上海比浙江的情况好一点,因为上海每门选考科目只有一次考试机会,且高二只安排了生物和地理两门科目的选考,其他科目的选考则安排在高三下学期。但就是如此,包括上海有的著名高中,也明确告诉学生,必须在高二把这两门干掉,或者高二至少考掉一门,否则高三要3+3,很难和其他3+1的学生比拼。很多家长很苦恼,说学校告诉我们必须选两门,如果不选两门,今后你们自己出了问题我们不管的。

外语科目有两次考试,按理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参加其中一次。但从实践情况看,上海参加秋季高考的学生,至少95%以上两次考试都参加,第一次100%都参加,第二次只有极个别没有参加(有一所高中,高三毕业生400名,只有4人没参加,而且这4人准备出国留学,要学习德语)。一方面是学生觉得多考一次,说不定可以考出更高的分数,另一方面则是学校告诉学生,第二次除非特殊原因,必须参加。

其次, 学生和家长也以功利态度来对待。

选学校只图虚名,选科目只求高分
新高考改革设计,没有打破一个基本框架,就是按照3+3的总分进行排序、录取。所以学生在选择科目的时候,首要关注的还是哪一个科目组合会得到高分,不管3+(6选3),还是3+(7选3),很多学生在选择的时候,没有考虑自己的兴趣(包括学科兴趣、未来的大学兴趣和专业兴趣)。

今年浙江省高考志愿填报出现误报的“乌龙”,有考646分的学生填报了作为独立学院的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原因何在?

除了浙江省高考志愿填报系统把独立学院招生计划和母体学校招生计划混在一起,对独立学院的标识、提醒不够外,出现这种情况也与学生在高一选科时,没有考虑自己的兴趣和长远的升学规划,是有关系的。因为高一选科,就应该基本确定大学、专业目标,要了解学校,了解专业。在填志愿的时候,连同济大学和同济大学浙江学院都分不清楚,意味着他在高中选科时,没有考虑这个问题,还是以能考出多高的分数来选科,而非结合自己的兴趣选科。

来自浙江省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省高考共有29.13万考生,比去年减少1.6万人;其中普通高校招生报名25.01万人,单独考试招生报名4.12万人。但是选考物理的学生只有8万多,占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的30%多一点。而2016年,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报名26.86万人,其中文科9.95万,理科16.91万,也就是说,选择理科综合的学生占63%。上述数据对比告诉我们,实行新高考之后,选考物理的学生几乎减少一半。

为什么很多学生不愿意选物理?主要是觉得物理科目比较难,和高手比拼得到的等级不高,会影响高考分数。虽然有的高校的专业明确要求需要选考物理,但这些学生的考虑是宁愿考更高的分数,选好的大学,而不是选好的专业。

众所周知,如果学生以功利的态度对待选科,选物理科目的学生减少,这会对基础教育中的自然科学教育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一问题如果不处理好,会引起基础教育质量的下降。

第三是社会功利对待新高考。

仍然关心分数,文理分科更明显、更提前
今年浙江高考成绩公布后,媒体马上关注的还是高考状元,这名状元物理化学生物三门是3A+,被媒体解读为3科满分,这是和改革背道而驰的,因为这三门是以考生的百分位计等级,目的是为了扭转每分必究,可是,却又被解读为分数了。因此,针对计等级的改革,学生和家长质疑,既然最终录取看分数,为何考试时计等级呢?

高考改革中,文理不分科是一项重要措施,其目的是希望避免学生过早分科,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可是,为应对选考,选科基本上在高一就进行,“分科”反而提前了。需要注意的是,我国中考改革将推进4+X科目组合,在语文、数学、外语和体育之外,由学生在其他科目中根据当地教育部门的要求任选X门。如果中高考改革导致的功利选科的问题不解决,有可能从初一起,学生就开始选科、分科了。比如一个偏理科学生,就主要选理科科目,文科达到基本合格要求即可。

新高考:理想和现实差距为何如此大

为什么会出现高考改革被功利化对待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高考改革方案本身存在比较大的需要改进的空间。

总体看来,这一轮高考改革,重点是科目改革,而没有触及录取制度改革。也就是说,考试科目调整了,增加了考试次数,但是,最终仍是按考生的科目总分排序、结合志愿进行录取。虽然新高考改革方案提出,实行“两依据一参考”(依据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要推进综合素质评价,但在实践中,综合素质评价的参考作用没有体现出来。

比如,浙江省给考生的选考科目提供了4次考试机会(高二两次、高三两次),学生可从中选择两次。从考生选择权角度看,这样的改革似乎扩大了考生权利,但存在两方面问题。

一方面,这刺激部分学校、学生,在高二时,就把选考科目考掉,这无疑冲击了高中教学秩序,也把高考延续到整个高中三年,学生一次次参加考试就是为最后录取做准备。

另一方面,如果选考科目是按百分位计等级,是不适合考多次的,因为每一次参加考试的学生的情况是不同的,比如甲乙两组跨栏比赛,A组有刘翔,B组没有刘翔,但AB组的第一名、第二名是等值的,那就会促使学校、学生对考试做功利的选择。

上海所有选考科目只考一次,而且最主要的一次是放在高考之前,因此,这没有整体影响到高中教学。而浙江的改革把高中教学打乱了,所有考生从高一开始就准备高考,拉开了战线,这是必须注意的问题。在没有对高考录取制度进行根本性改革的背景下,扩大学生的考试科目选择权,不但会让选择权的落实受限,也会诱发新的应试倾向。

二是改革配套措施没有跟上。至少几方面配套改革,是明显缺乏的。

(1)政府部门应该结合新高考,解决学校的师资、场地等问题。新高考实行选课走班,对高中阶段的师资、场地条件有很更高的要求,如果师资不足,选课走班就难以走下去。在教育资源相对丰富的上海,推进新高考改革之后,都存在师资、场地不足的问题,在其他地方推进新高考,这一问题会更加突出。

可目前来看,其他省市还没有针对新高考改革对高中教育的要求,在师资、课程建设上做出实质调整。比如有的高中,一个年级招3000多人,人数是上海一个年级的八九倍,这么庞大的规模,怎么走班?这些问题必须未雨绸缪。

教育部门需要根据3+3科目组合在高中推进遇到的问题,提高高中办学标准,包括师资建设标准、课程建设标准、校舍建设标准。根据新高考的选课走班要求,全国范围内的高中生师比要确定为1:10为宜,各地可以结合现实情况,明确适应新高考改革的生师比,按照这一比例加强高中学校师资建设和课程建设。目前,全国高中的平均生师比为14.95,北京为9,上海为9.45,浙江为12.92。如果按生师比10计算,推进新高考要增加50%高中教师,这是巨大的挑战。上海和浙江在推进新高考改革时,都觉师资紧张,那有的生师比达17的省市,师资缺口将特别大。

(2)在不改革高考按总分录取模式的制度框架下,实行多次考试的意义并不大。因为多次考试,服务的仍只是一次集中录取(这与国外多次考试、多次录取不同)。因此,建议浙江和其他将开始改革试点的省份,将选考科目的考试设定为一次,且安排在高三时进行。

多次考试从实践看,只是看上去很美,实践效果并不理想,不但增加政府部门的组考成本,还增加学生的考试负担,拉长高考战线。今年浙江高考,有记者在现场问学生、家长,今年高考轻松不轻松,学生和家长都说很轻松。因为这样的高考已经参加过多次了,从高二就参加了。这是真正的轻松吗?!

(3)高中学校要根据新高考,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这是学生理性选择学科、选择考试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性、独立性,适应新高考选课走班的新学校管理方式的需要。

(4)谨慎推行专业平行志愿录取改革。实行专业平行志愿录取,需要学生有非常明确的专业兴趣,对大学和专业都十分了解,同时大学各专业有自己的办学特色。从当前情况下,这些条件并不成熟。

(5)高考改革必须坚持推进招考分离。只集中进行科目改革,将无法根本扭转应试倾向和功利选择。只要还实行集中录取制度,用单一标准来评价学生,高考改革不管怎么进行科目调整,改来改去,都可能原地打转。

在浙江和上海的高考改革中,上海的春季高考是真正具有招考分离意义的改革。考生先参加统一测试,再参加学校的面试,一名考生可以申请两所大学,拿到两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目前上海所有地方本科院校都参加这一考试、招生。但遗憾的是名额还有限,在2000名左右,如果上海本科院校50%以上的录取名额,甚至更高比例的名额都通过招考分离形式的春考录取,其他外地院校也逐渐参加,那么,招考分离的改革就可以扩大。

只有大学实行自主招生,独立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而不是把学生纳入一个分数标准体系排序、投档、录取,才能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学科,发展个性和兴趣。

以上转自网帖。

下面补充说明浙江高考选考科目等级赋分制度的意义,来自知乎@神采洋
链接:

不考虑某些高中在读生觉得被坑了后的愤怒和某些高中在读生觉得自己走运了的欣喜,单纯从心理统计和测量的角度来分析一下“等级赋分”这一制度。

对于按照成绩在该次考试中的所有考生中的相对排名赋予相应的成绩这一制度,其实并不是什么新奇的制度,我们熟知的四六级就是按照同样的思路来给出最终得分的。而高考曾有一段时间也是按照这样的方式来打分的,只是大部分省市后来取消了这一制度而改回纯粹的卷面分直接相加。这种赋分方式其实就是统计学中的z分数(标准分数)的变式。标准分数的换算公式是这样的:z=(X-M)/SD,其中X表示原始分数(卷面分数),M表示平均数,SD表示标准差。 如果所有参加考试的学生的分数分布满足正态分布 ,则由z分数可以直接得出某考生在总体中的相对位置。例如:如果某次考试所有考生分数分布满足正态分布,某人原始分数是90分,所有考生平均分为60分,标准差为10分,则该生z=(90-60)/10=3。根据正态分布表可以知道该生成绩比99.86%的考生都高。

使用标准分数至少有若干优点是原始分数所不具备的:
1.标准分数可以直接相加,而原始分数原则上是不能直接相加的。由于标准分数采用了相同参照点——即以标准差为“单位”,以原始分数的平均数为零点——所以标准分数可以直接相加来表示某人在各门不同科目上成绩的总和。但原始分数不具备这一优点,因为不同科目的难易不同,总体分布也可能不同。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相对而言,数学的难度会大于生物,那么在总分一百分的情况下,A数学考了98分,生物考了95分,B数学考了96分,生物考了98分,谁的学习能力或学习水平更高呢?如果单看总分,那B会以1分的优势超过A,但是数学的难度可能是A的98是全省第一,而B生物的98分可能全省排下来几百名,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说A的数学98和B的生物98对于我们评判两人的能力具有相同的权重。如果按照标准分数进行转换,则A的总成绩可能好于B(在数学平均分50,标准差5,生物平均分80,标准差15的情况下就是如此)。

2.标准分数可以直接反映个体在总体中的相对位置,而原始分数很难做到这点。如前所述,在满足正态性的前提下,标准分数可能直接算出来相对位置,所以z分数本质上是一个相对量数,用以衡量个体在总体中相对位置。而原始分数直接相加几乎永远做不到这点,除非是满分或零分之类的极端情况。另外,在原本的原始分数制度中,高考录取仍然是按照个体在整个省中的相对排名进行的,这也就是我们说高考分数不重要,重要的是省排名的原因。试想,如果在一场满分750的高考中,我考了740,够高了吧?但如果其她人都是740+甚至750,那PKU,Tsinghua难道还有录取我的理由?如果以IQ为唯一评判标准,那么人才的选拔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在选IQ最高的(即使IQ最高的人得分只有100),而不是选IQ高于140的。

3.标准分数受到运气成分和试卷难度的影响相对较小。单次考试中得分受到运气和试卷难度的影响比较大,但标准分数考量的不是原始的得分,而是相对位置,因而受到的影响比原始分数小一些。如果群体的异质性比较大,那么甚至有可能虽然运气不好涂错了答案但是最终的得分仍然不会变化。

考虑到以上几点,采用标准分数或其变式作为选拔标准是最符合统计和测量的,或者可以说是最科学的。这大概也是国外考试多采取标准分的原因。但这也不是说用标准分就是万无一失的。 飞卢网

标准分的优点建立在几个假设之上:
1.样本具备足够的代表性。这也是引发很多重点高中的学生不满的罪魁祸首之一。如果某次考试重点高中的优秀学生参加得很少,而很多一般的高中生来“试运气”,那么该次考试的考生就不能代表全省考生的水平,这会导致区分度下降的问题。
2.总体应满足正态分布。如果因为试卷难度问题或考生水平问题等原因,总体不满足正态分布,那么标准分数便不能直接反映考生在总体中的相对位置,而浙江省又是按照百分比来赋予等级分,这样一来就会导致最终的得分被强行正态化了,不能反映考生之间实际的差距。

如果就等级赋分这一制度在心理测量上的意义而言,浙江省的改革是非常有价值的,改正了总分这一原始而粗糙的计分方式,考虑了不同科目试卷难度不一等问题,采取了更为科学的计分方式。但是从实际实施的情况来看,似乎出了问题,在上述两个标准分数的前提假设并未满足的情况下就使用了标准分数,引发某些考生的不满,且从实际情况来看说是不公平也并不是很过分。至于从政策,社会公平等角度评价该次改革,以及如何应对结果,不在本答案讨论范围内,不予置评。

【皮皮说】
从理想到现实,总是隔着一条长长的路,尤其是当这个理想牵连的人足够多的时候。知乎的大部分回答在喷在骂,因为涉及到他们(老师家长学生)的切身利益,网上的资讯文章大部分重点关注改变,因为他们是政策制定者传播者。

作为关注教育并参与教育的理性分子,我在意改革的初衷以及合理性,我想知道改革实施的影响。改革方案不够完美,是否就要回到原地?那社会永远不会进步。改革不够体察民情,是否就要一意孤行?那国家永远不会进步。当改革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当落实着眼于逐步完善,当我们放下抱怨和愤怒,共同去探索更好的路,教育方能进步。我们看到,关于走班排课,选专业等问题,有的公司已经在利用科技手段去解决,比如智能生成一人一课表,人工智能评测学科和兴趣进行招生专业介绍和推荐等。

转这两篇,也是希望大家在观望,迷茫,痛骂之后,能够辩证看待,聚焦问题,为改革的完善努力。说到底,很多社会变革对于弱者的意义大于强者,因为改变才有希望重新洗牌而变强。

以上就是飞卢网小编整理的内容,想要了解更多相关资讯内容敬请关注飞卢网。更多相关文章关注飞卢网:www.flxedu.com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标签: 高考成绩
与“历年山东高考成绩分段统计表 [转评] 上海浙江新高考改革:为何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这么大?”相关推荐
录取分数线是原始分还是赋分 [转评] 上海浙江新高考改革:为何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这么大?
录取分数线是原始分还是赋分 [转评] 上海浙江新高考改革:为何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这么大?

录取分数线是原始分还是赋分录取分数线通常是指经过赋分后的最终分数线。在高考中,各科目的原始分数通过加权计算后得到总分,接着将总分转化为赋分,赋分的目的是为了使不同年份、不同科目之间的分数具有可比性。赋分一般由招生机构或考试部门制定,根据考生的原始分数进行转化,一般分为等级、百分制或分数段等形式。因此,招生院校录取时参考的分数线是经过赋分后的最终分数线。这些分数线通常由各招生院校根据招

2024-06-24 05:22:43
历年山东高考分数情况统计 历年山东高考成绩分段统计表
历年山东高考分数情况统计 历年山东高考成绩分段统计表

山东财政学院历年艺术文录取分数线山东财政学院2009年山东省艺术类本科专业录取情况统计表招生学院招生范围专业名称科类文化课专业课人文艺术学院山东省艺术设计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文科460360400178139理科491373397163122美术学(艺术品投资与鉴定方向)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文科493326395168127理科45

2024-06-30 23:01:14
山东省高考分数段 历年山东高考成绩分段统计表
山东省高考分数段 历年山东高考成绩分段统计表

2001年山东省高考分数段理工类第一批录取控制分数线512分,第二批467分,第三批426分,第四批380分,文史类第一批录取控制分数线490分,第二批465分,第三批432分,第四批385分。通过查询山东省教育厅官网显示,2001年2001年山东省高考分数段是理工类第一批录取控制分数线512分,第二批467分,第三批426分,第四批380分,文史类第一批录取控制分数线490分,第二批465

2024-06-28 20:46:33
山东高考分数一分一段表 历年山东高考成绩分段统计表
山东高考分数一分一段表 历年山东高考成绩分段统计表

2018年山东高考分数一分一段表2018年山东高考分数一分一段表如下:2018年6月26日上午,2018年夏季高考文化成绩一分一段表发布,今年特殊类型招生控制线513分及以上共有122905人,普通类一段线437分以上共有301611人,二段线150分以上共有594771人。其中,2018年特招线上线人数较去年的113638人增加9267人,普通类一段线上线人数较去年的2

2024-10-07 12:49:03
09年浙江高考查询总分三即第三批分段表。(历年山东高考成绩分段统计表)
09年浙江高考查询总分三即第三批分段表。(历年山东高考成绩分段统计表)

09年浙江高考查询总分三即第三批分段表。2009第三批成绩分布参考--理科(表中分数为总分三,即语文,数学,外语,技术,政策加分之和)(统计数字中不包括已经录取的考生)┌——┬——————┐│分数│小计/累计│├——┼——————┤│447│1/1│├——┼——————┤│445│1/2│├——┼——————┤│444│6/8│├——┼——————

2024-07-21 04:35:43
山东高考位次排名表 历年山东高考成绩分段统计表
山东高考位次排名表 历年山东高考成绩分段统计表

2021年山东高考位次排名表如下图所示:选择性考试科目: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学生根据高校的要求,结合自身特长兴趣,首先在物理、历史2门科目中选择1门,再从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4门科目中选择2门,考试成绩计入考生总分,作为统一高考招生录取的依据。注意事项:夏季高考实行“3+3”考试模式,包括国家统一高考语文、数学、外语(含笔试和听力)等3

2024-10-05 04:36:53
山东高考分数线一览表(历年山东高考成绩分段统计表)
山东高考分数线一览表(历年山东高考成绩分段统计表)

山东高考分数线一览表山东高考分数线:一段线444分,二段线150分。艺术类:文学编导类、播音主持类、摄影类本科文化控制线444分,美术类、音乐类、书法类本科文化控制线333分,舞蹈类、影视戏剧表演类、服装表演类本科文化控制线288分。高考录取分数线分为本科线,专科线。各学校根据自身的投档人数和计划招生人数划定本校最低录取分数线。各校的投档人数是根据各校在本省录取人数

2024-08-03 03:12:57
历年山东高考成绩分段统计表(江西学校历年高考录取分数线)
历年山东高考成绩分段统计表(江西学校历年高考录取分数线)

历年山东高考成绩分段统计表我给你各个大学6年在山东加权录取平均分情况如下:1、高出本一线100分以上的考生建议填报的大学2个:北京大学111清华大学107.72、高出本一线90分以上的考生建议填报的大学2个:北大医学部91.3复旦大学913、高出本一线80分以上的考生建议填报的大学5个:上海交通大学86.7南京大学85中国科技大学84北京航天大学83中国人民大学82.3

2024-07-01 23:04:35